素人當代藝術課程

胖老師 × 素人當代藝術課程
⇩    ⇩   正 式 課 程 內 容 介 紹   ⇩  ⇩  




⟣  課程總長  
共五個學期


⟣  課程頻率  
每週一次 
每學期共十二堂課


⟣  課程時間  
星期一 19:00 - 21:00


⟣  課程安排  
上半段:老師講授
下半段:作業討論


⟣  期末活動  
每學期皆安排「小呈現」


⟣  結業成果  
五個學期結束後每位同學舉辦「個人展覽」





第一學期
基礎相機使用、視覺心理學概念、象徵藝術史入門

本課程專為非藝術本科系畢業的「素人」學習者設計,老師將負責教授最基礎的表現技術,幫助同學們建立堅實的創作基礎。

課程以攝影作為主要媒材,原因在於攝影被譽為當代最具「民主性」的創作媒介。攝影的特點在於,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油畫、雕塑)相比,它對於大眾而言幾乎無技術門檻,創作經驗往往多於觀賞經驗。然而,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學習者在使用攝影軟體時反而受到限制。
因此,在第一學期將安排基礎技術課程讓同學在剛接觸創作時能夠獲得充分的信心與安全感。

除了技術培養,課程亦著重於媒材的邏輯與文化內涵。
透過攝影作為範例,引導同學理解藝術家如何面對創作,並激發對藝術的思考。同時,課程將涵蓋基礎色彩學視覺心理學藝術史等內容,協助同學建立全面的藝術素養。

第一學期的課程目標 
幫助同學順利踏入創作的世界,為後續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第二學期
圖像敘事的可能、形式與內容的可能、現成物挪用


本學期將帶領同學們深入探討「說故事」,也就是如何透過圖像來講述故事。最基本的核心在於如何準確地表達,例如透過多張照片的排序,觀眾將會對同一組影像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與敘事邏輯。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不同材質對於敘事表達的影響以「鬼」這一概念為例,歷來常見的影像呈現方式主要有三種:最傳統的相紙(照片)、可發光的螢幕,以及充滿光影變化的投影。一般而言,提及攝影,人們往往聯想到相紙輸出,但在展場環境中,投影所營造的虛幻光影或許能更貼近「鬼」的虛無與飄渺特質,從而跳脫傳統的表現框架。

然而,材質選擇並非唯一的考量。
若有人拍攝到一張經過科學驗證的「鬼」照片,並宣稱:「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得到科學證明的鬼影紀錄」,那麼在這種情境下,照片作為「現成物」的屬性,將比任何數位投影更具說服力,進一步顯示媒材選擇與語境的緊密關聯。


第二學期的課程目標 
學習如何在不同的媒材與敘事策略間取得平衡,
並嘗試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最適合自己故事表達的方式。





第三學期
現成物挪用、文本概念、肢體敘事與行為藝術


根據以往經驗,第三學期往往是同學們感到最具挑戰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許多同學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前兩個學期的創作過程中,似乎已經將能說的話都說盡,靈感枯竭,難以再提出新的想法。然而,這種「靈感枯竭」往往只是表象,真正被消耗的只是那些容易表達、直接訴說的想法。

事實上,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仍然存有尚未整理、難以言喻,甚至不願說出口的情感與經歷,而創作並非道德審判,而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在本學期中,將透過創作與「文本」的練習,幫助同學們以不同的方式,指涉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甚至透過創作與自己展開對話,重新發掘內在的創作能量。

對於已經確立主題的同學,本學期也將提供機會,透過文本的概念,
嘗試與不同的文本對話,拓展創作的表現層次。值得一提的是,課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每位同學都能依照自身的背景和興趣,發展獨特的創作脈絡。例如,曾有一位同學為心理醫師,當時正在研究園藝治療,於是他將植物作為整個課程的核心主題,並最終選擇在龍山寺旁的草藥巷中,以草藥店的倉庫作為個展空間,讓創作回應其專業與生活經驗。


第三學期的課程目標 
逐步打破創作瓶頸,發掘更深層的創作可能,並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第四學期
遊戲作為藝術


本學期的核心概念圍繞著「遊戲」,但這並非指老師帶領同學玩遊戲,而是引導同學將遊戲作為創作的形式,以此表達自身所探討的主題。

課程將由老師示範如何拆解遊戲的基本概念與結構,並進一步探討規則即敘事的理念——如何透過遊戲規則,使創作者的表達內容自然融入其中,讓觀眾在遵守遊戲規則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創作者的敘事脈絡。

互動式作品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互動本身的趣味性,而在於如何透過設計巧妙的規則,讓觀眾自然而然地參與並沉浸於創作者所構築的故事世界。

第四學期的課程目標 
掌握敘事技巧,拓展創作的可能性,讓作品不僅具有吸引力,更能與觀眾產生深層次的連結。





第五學期
個展討論與執行


展覽並不僅僅是將作品裝框掛上牆那麼簡單,當代藝術的展覽策劃涉及更深層次的思考,除了前幾個學期探討的「現成物挪用」,本學期將進一步嘗試「空間基地性」,使展覽與空間產生緊密的對話。

在我們的畢業展中,很少有作品選擇傳統的白盒子(White Cube)作為展場。同學們往往根據自身背景,選擇最能承載作品意涵的場域。例如,曾有一位同學是農夫,他選擇在自家田地中舉辦展覽,讓空間本身的脈絡自然融入作品,使觀眾在踏入展場的瞬間,便受到環境氛圍的影響,從而以更深刻的方式解讀展覽內容。

因此,本學期的學習重點在於如何將展覽與空間相互結合,透過場域脈絡來構築展覽敘事。我們將引導同學思考空間如何影響觀眾的觀看經驗,並學習在不同的場域條件下,靈活規劃展示方式,讓展覽不僅是作品的呈現,更是一場與空間、觀眾共同構築的對話。


第五學期的課程目標 
協助同學籌辦個展,探討作品與展覽空間的關係。









⟣  報名須知  
如欲報名第一學期的課程請透過粉絲專頁電子信箱與我們聯繫。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額滿8位,屆時將會另行通知已報名學員。